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正冈子规

正岡子規
原文名稱正岡 子規
出生本名常規,幼名處之助,后改
1867年10月14日
 日本伊予国温泉郡藤原新町
逝世1902年9月19日(34歳)
 大日本帝国東京市下谷区上根岸
墓地大龍寺東京都北区田端)
職業俳人歌人新聞記者
語言日本語
國籍 大日本帝国
母校帝国大学国文科中途退学
創作時期1893年—1902年
體裁俳句短歌、新体詩、小説評論随筆
代表作《病床六尺》、《歌よみに与ふる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正岡 子規
假名まさおか しき
平文式罗马字Masaoka Shiki

正冈子规(日语:正岡 子規まさおか しき Masaoka Shiki,1867年10月14日—1902年9月19日) 是一名日本俳人,明治時代文學宗匠,於俳句短歌新体詩小說評論随筆有多方面的創作活動。患結核病七年而歿,享年34歲。本名常规,生于爱媛县松山市。早期作品有小说《月亮的都城》、 《花枕》、《曼珠沙华》等。

生平

正冈子规是伊予国温泉郡藤原新町(今四國愛媛縣松山市花园町)人,是松山藩武士正岡常尚與八重的長男,母親是松山藩学者大原觀山日语大原観山的長女。

1872年(明治5年)正冈父親過世,他繼承為家督,此后相继被大原家和叔父加藤恒忠(拓川)抚养。正冈曾在外祖父的私塾學習漢書,第二年入学末广小学,随后转学到胜山学校。少年時代正冈子规喜好漢詩、戲劇、军事故事、書畫,并和友人创作了传阅的杂志,举办了试作会。日後他又受到自由民權運動影響,很熱衷政治。

1880年(明治13年),正冈子规進入旧松山中学(今松山东高等学校),1883年休學赴东京,在赤坂丹后町的须田学舍学习汉文,为备考英语在共立学校(今开成高等学校)就读。第二年,正冈成為舊藩主家的資助生,入学东京大学预备科,居住在常盘会寄宿舍。1890年(明治23年)正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不久后他开始對文學有興趣,次年轉到國文系。从此以后,他以「子規」之名開始創作。

在松山中学、共立學校时期,正冈子规認識了同學兼同鄉的秋山真之,他们还有共同的友人勝田主計,在東大預備科時,他与夏目漱石山田美妙等人为同窗好友。

大學輟學後,正冈子规通過叔父的介紹,在1892年進入《日本报》擔任記者,他把亲人引荐过来,使该报成为他文学活动的据点。1893年正冈开始連載《獺祭書屋俳話》,这是俳句革新運動的開端。

1894年夏甲午戰爭爆發,正冈於1895年4月擔任近衛軍團的從軍記者,前往遼東半島,抵达2日後馬關條約簽署。同年5月,正冈在第二軍兵站部拜見了军医部长森林太郎(森鷗外)之後歸國。他在歸國途中的船上吐血,之後進入神戶醫院。7月,在須磨保養院療養后,正冈回到松山。

因为正冈子规有咳血症,所以他把自己比作据说会“啼血”的杜鹃,并把杜鹃的汉名“子规”作为自己的俳号。此期间正冈对俳句分类,以及俳人与谢芜村进行了研究,为俳句界做出巨大贡献。正冈曾与夏目漱石同住,二人进行了俳句讨论。1897年,俳句雜誌《杜鹃》創刊。

在和歌领域,正冈在《日本报》上连载了《歌よみに与ふる書》。他不认可《古今集》,同时对《万叶集》给予高度评价,批评直至江户时代仍被格式束缚的和歌,并为了革新和歌而组织了根岸和歌会。根岸和歌会后来被伊藤左千夫长冢节等人发展为和歌社团“アララギ”。

隨著病情加重,正冈寫下了《病床六尺》,但裡面並沒有自暴自棄或感傷,反而是客观勾画了臨死時自己的肉体和心灵状况,是一部出彩的人生紀錄,直到現在仍经久不衰。 同时期他在病床上所写的日记《仰卧漫录》的原件现被兵库县芦屋市的虚子纪念文学馆收藏。

生平年表

注:1872年之前的日期为旧历

  • 1867年(庆应3年)9月:出生于伊予国温泉郡藤原新町(今爱媛县松山市花园町),是松山武士正冈常尚的长男。
  • 1868年(明治元年):搬家到凑町新町。
  • 1872年(明治5年)4月:父亲去世。
  • 1873年(明治6年):入学末广学校。
  • 1875年(明治8年)
    • 1月:转学至胜山学校(今松山市立番町小学)。
    • 4月:祖父观山去世,随土屋久明学习汉学。
  • 1878年(明治11年):第一次写汉诗,并得到久明的指教。
  • 1879年(明治12年)12月:毕业于胜山学校。
  • 1880年(明治13年)3月:入学松山中学(今松山东高等学校)
  • 1883年(明治16年)
    • 5月:为了备考大学预备科从松山中学辍学。
    • 6月:前往东京。
    • 10月:入学共立学校(今开成高等学校)
  • 1884年(明治17年)9月:入学东京大学预备科(后为第一高等中学)。开始创作俳句。
  • 1887年(明治20年)7月:拜访大原其戎,并向他展示了自己的俳句手稿。 同年,正冈的俳句在其戎主持的杂志 《真砂の志良辺》上发表。
  • 1888年(明治21年)
    • 7月:从第一高等中学预科毕业
    • 9月:升本科,入住常磐会寄宿舍。
  • 1889年(明治22年)
    • 4月3日:与常磐会的朋友两人徒步旅行前往水户,菊池谦二郎的家在此处。
    • 5月:咳血。首次以“子规”作为别名。
  • 1890年(明治23年)
    • 7月:从第一高等中学本科毕业。
    • 9月:入学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系。
  • 1891年(明治24年)1月:转系至文学。
  • 1892年(明治25年)
    • 10月:退学。
    • 12月:进入日本报社。
  • 1895年(明治28年)4月:作为甲午战争的随军记者前往中国,归国途中咳血。
  • 1896年(明治29年)1月:在子规庵举行俳句会。
  • 1898年(明治31年)3月:在子规庵举行歌会。
  • 1900年(明治33年)8月:大量咳血。
  • 1902年(明治35年)9月:去世,年仅34岁。安葬于东京都北区田端大龙寺。

子规辞世时留下绝笔俳句:“糸瓜咲て痰のつまりし仏かな”(丝瓜花开/喉头痰哽/时日不久)“痰一斗糸瓜の水も間にあはず”(咳痰一斗/纵有丝瓜水/亦于事无补)“をとゝひのへちまの水も取らざりき”(前天的丝瓜水好/再也取不到)。根据这些俳句,子规的忌日9月19日被称为“丝瓜忌”,也有人根据子规的雅号命名为“獭祭忌”。

雅号

作为雅号的子规来自于杜鹃的别称,这是正冈子规用啼血的杜鹃来比喻因结核病而咳血的自己。

此外,子规还使用过“獺祭書屋主人”“竹之里人”“香云”“地风升”“越智处之助”等别号。

“獺祭書屋主人”的“獭”指水獭,出自《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曾经在中国,人们认为水獭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吃东西之前把它们的捕获物摆放好,就像在祭祀,把它献给上天。因此人们认为:“即使水獭也会祭祀,就像人类一样。”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会把自己尊敬的诗人的作品抄在纸条上,在构思诗歌时把纸条摆放在左右。因为这样的行为就像上文提到的故事,所以李商隐以“獭祭鱼庵”为号。由此,“獭祭鱼”就有了“散落摆放的书籍”的意思。而“獭祭书屋主人”的名字不单单是“书籍散落摆放的书屋主人”的意思,更代表着子规想要成为李商隐一样著名的诗人的决心,在病榻的枕边摆放着许多资料的他也确实和水獭一样。

此外,在随笔《筆まかせ》中子规提到他使用过54个雅号,还有许多未被提及的笔名,包括下文提到的“野球”。

病痛

正如他在咳血后自称 “子规”所象征的那样,子规的文学与他的疾病密不可分。 据他的母亲八重回忆,婴儿时期的子规有一张不寻常的圆脸,外表难看,而且鼻子很短。他经常因为身体虚弱、身材矮小和内向而受到欺负。

子规第一次咳血是在1888年8月的镰仓旅行途中。子规本人则在旅行结束的半年后,将第二年(1889年)4月的水户旅行认为是他生病的原因。5月,大咳血的他被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在当时,肺结核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被确诊就相当于下了死亡判决。正是在这一时期,子规写下了和杜鹃有关的俳句,并第一次把子规当作俳号。

子规的病在担任从军记者前往报道甲午战争期间恶化。1895年5月,他在归国的船上病重且大量咳血,随即在神户住院,在须磨休养后回到了松山,随后在当时任职于松山中学的夏目漱石住处静养。这一年10月,在再次赴东京的途中犯腰痛以至于难以行走。起初他以为是风湿病,次年(1896年)被诊断为结核菌渗入脊椎导致坏疽。此后他卧床多日,数次手术仍未能使病症好转,臀部和背后开始生疮流脓。

即使在子规不能再行走之后,他偶尔也会乘坐人力车外出,但在1899年夏天之后,他甚至连坐起来都变得困难。从这时起,子规卧床约三年,连翻身都忍受剧痛,但他继续写俳句、和歌和随笔(其中一些是他口述的),同时用麻药缓解疼痛,他还继续指导来看望他的年轻诗人,如高滨虚子河东碧梧桐、伊藤左千夫和长冢节等人。据说,碧梧桐为他卧病在床,炎热难耐的师父制作了一台手动风扇。子规对这把扇子非常喜爱,他把它命名为 “风板”,并想把它作为俳句的季语。

子规与棒球

子規是日本引入棒球之初最狂热的选手,直到1889年開始咳血為止,他才结束了棒球生涯。最经常担当的位置是捕手。

子规对于其他运动完全没有兴趣,却痴迷于棒球,即使是子规的知音河东碧梧桐对此也无法理解,把他的狂热称为“变态现象”。

由於他幼名是“升”(noboru),所以他曾把“野球”(noboru)作为他的笔名。这比中马庚在1894年把baseball(棒球)翻译成“野球”(yakyuu)还要早四年。因此尽管读法不同,子规是第一个发明“野球”这个词汇的人,尽管这不是对应棒球的翻译,只是作为自己的笔名。实际上,子规在1896年7月27日的《日本报》上有随笔写到:

“目前还没有关于棒球的翻译,这里给出的翻译是我自己创造的。 尽管我知道这个翻译可能不合适,但我没有理由仓促修改它。 恳请赐教。”

对于“打者”“跑者”“界外球”“四坏球”“高飞球”“游击手”等舶来词,子規也都有對應的日文及漢字翻譯如:「打者」「走者」、「四球」、「直球」、「飛球」、「短遮」。但是,他并没有对“棒球”提出翻译。

而且子規也有「まり投げて見たき広場や春の草 」「九つの人九つの場をしめてベースボールの始まらんとす」的句子,對文學翻譯野球的普及有所貢獻。并且和新海非风一起创作了被视为日本第一部棒球小说的《山吹の一枝》。因此在2002年也進入了野球殿堂。

位於松山市JR四國鐵路車站市坪站」,其副站名稱作「野球,の・ボール」,就是紀念正岡子規在世時積極發揚的這種運動。[1]

朋友

與作家夏目漱石日本海軍軍官秋山真之為至交好友。

俳句

  • 柿食へば鐘が鳴るなり法隆寺(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家李芒译作“方啖一颗柿,钟声悠婉法隆寺")
  • をとゝひのへちまの水も取らざりき(前天作成的絲瓜藥露,尚未取用)
  • 台湾や陽炎毒を吹くさうな
  • 六尺の夏草を刈る女かな

和歌

  • くれなゐの二尺伸びたる薔薇の芽の針やはらかに春雨のふる(二尺嫩紅,薔薇新芽,軟刺沐於春雨中)
  • 足立てば新高山の山もとにいほり結びてバナナ植ゑましを
  • フォルモサの高砂島に君行かば島人さびてバナナくふらん

家世

正冈子规家族
 
 
 
 
 
 
 
 
 
 
 
 
 
 
 
 
 
 
高祖父:正岡常寅
 
 
 
 
 
 
 
曾祖父:正岡常一
 
 
 
 
 
 
 
 
 
 
 
祖父: 正岡常武
 
 
 
 
 
 
 
 
 
 
 
 
 
 
父:正冈常尚
 
 
 
 
 
 
 
 
 
 
 
 
 
 
 
 
 
正冈子规
 
 
 
 
 
 
 
 
 
 
 
 
 
 
 
 
 
 
 
 
外曾祖父:加藤恒忠
 
 
 
 
 
 
 
 
 
 
 
外祖父:大原観山(大原有恒)
 
 
 
 
 
 
 
 
 
 
 
 
 
 
母:八重
 
 
 
 
 
 
 
 
 
 
 
 
 
 
 
 
 
外曾祖父:歌原松陽
 
 
 
 
 
 
 
 
 
 
 
外祖母:
 
 
 
 
 
 
 
 
 
 
 
 
 

人物

  • 不擅長英語,考試的時候也有作弊。像judiciary這個字他不懂,問旁邊的人時,誤聽為「幫間」(但其實是「法官」),之後就用幫間寫作。但子規在這次考試是及格的,反而是幫他作弊的那個人不及格。
  • 漱石與子規本人以外,與子規的家族也有往來,子規的遠親歌原奈緒在電視受訪時說,「曾祖父與子規會一起交流俳句的樣子。聽說夏目漱石也與他們感情頗好。」
  • 在松山和漱石同住期间,曾说过要请一顿鳗鱼饭,最后是漱石付的钱。
  • 子规在东京帝国大学入学后放弃学哲学是有原因的。有一次,夏目漱石的友人米山保三郎和子规聊天说:“哲学这种东西,我们无法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又怎么能运用它呢?”子规惊叹着改变了念头。

评价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子规在俳句,和歌的改革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评价为在近现代文学中确立了短诗型文学的发展方向的改革者。


在俳句领域,子规否定了“月并俳句”的陈腐,高度赞赏松尾芭蕉俳句的诗情画意。他还从江户时代的文献中发掘出了与谢芜村等被遗忘的俳人。此外,他还受到欧洲19世纪自然主义的影响,坚持以写生和写实的方式进行现实生活的诗歌创作,这使得俳句发展出一种新的诗歌情感。


在和歌领域,子规在诗论方面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实际创作。当时痴迷于俳句的他,只留下了非常粗糙的大纲式的和歌批判。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对于和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歌よみに与ふる書》。与俳句一样,在《歌よみに与ふる書》的和歌理论强调了对基于写实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视,以及对《万叶集》的颂扬和对《古今集》的否定。


子规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汉诗作者。 他的学生吉川幸次郎回忆说,铃木虎雄(陆羯南的女婿,也是子规在《日本报》的同事)对子规的汉诗的评价比对漱石的更高。


補充閱讀

  • 以正岡子規為主人翁的長篇小說《坂上之雲》(司馬遼太郎著),是日本上班族必讀的職場戰略。
  • NHK特別歷史劇於2009年播放至2011年,演出者為香川照之。(2010年第二部中病死)

相關條目

注釋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