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此条目页的主题不是
太陽魚 。
翻車魚 (學名 :Mola mola ),是屬於魨形目 翻車魨科 的一種魚,又名翻車魨 、曼波魚 ,該物種 原產於世界各地的熱帶 和溫帶 水域,也见于寒带 海洋,属于大型大洋性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 。[ 3] [ 4] 翻車魚是世界上已知最重的兩種硬骨魚 之一,另一種是南方翻車魚 (學名 :Mola alexandrini )。[ 5] 成年翻車魚的體重一般在247到1000公斤之間。翻車魚形似一個長著尾巴的魚頭,身體扁平。翻車魚的背鰭 和臀鰭 較長,展開可超過身長。
翻車魚的食物來源十分廣泛,主要以小型魚類、魚類幼體、魷魚和甲殼動物為食,曾經被認為是翻車魚主要食物來源的水母 和紐鰓樽 只佔15%。雌性翻車魚可產下多達3億枚卵 ,比任何已知的脊椎動物 都要多。[ 6] [ 7] 幼年翻車魚類似於四齒魨,有著較大的胸鰭和尾鰭以及成年翻車魚所沒有的刺狀突起。
成年翻車魚很少遭到天敵捕食,但海獅 、虎鯨 和鯊魚 以它們為食。翻車魚在部分地區被認為是一種美味,如日本 、韓國 和臺灣 。歐盟 法規禁止銷售翻車魚相關產品。[ 8] 翻車魚經常被流刺網 所捕獲。
翻車魚屬於魨形目 。魨形目還包括四齒魨科 、二齒魨科 和單棘魨科 等等,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徵。翻車魚是該屬 的模式種 。
命名與分類
翻車魚是所有硬骨魚中最重的。它身體扁平,身長和身高差不多。
翻車魚的許多名字都與它扁平的形狀有關。它的學名mola 是拉丁語「石磨」的意思,因其灰色、粗糙的皮膚和圓形的身體很像石磨而得名。它的英文名字是sunfish(太陽魚),因為翻車魚有在水面上曬日光浴的習慣。因其圓形的身體,它在荷蘭語、葡萄牙語、法語、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意大利語、俄語、希臘語、挪威語、德語中分別被稱為maanvis , peixe lua , Poisson lune , pez luna , peix lluna , Pesce luna , рыба-луна , φεγγαρόψαρο , månefisk , Mondfisch ,都是「月亮魚」的意思。在德國,這種魚也被稱為「漂浮的頭」(Schwimmender Kopf ),或「游泳的頭」。在波蘭語中,它被稱作samogłów ,意思是「孤獨的頭」,因為它沒有真正的尾巴。在瑞典語、丹麥語和挪威語中,它也被稱為klumpfisk ,在荷蘭語中也被稱為klompvis ,在芬蘭語中被稱為möhkäkala ,都是「塊狀魚」的意思。翻車魚有各種已經廢棄的異名。因其最初被分類在魨屬,所以被稱為Tetraodon mola。[ 9] [ 10]
現在它被歸為翻車魨屬。翻車鲀屬包含兩個物種:翻車魚和南方翻車魚(以前被稱為拉氏翻車魚)。翻車魚是該屬的模式種 。[ 11]
翻車魨屬是翻車鲀科的成員。翻車鲀科包含三個屬:矛尾翻車魨屬 、翻車魨屬 和長翻車魨屬 。[ 6]
翻車魚屬於魨形目 。魨形目還包括四齒魨科 、二齒魨科 和單棘魨科 等等,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比如四顆融合成喙的牙齒。魨形目的學名Tetraodontiformes就來源於此(tetra =四,odous =牙齒,forma =形狀)。[ 12]
特徵
翻車魚魚苗,身上仍然有刺,但隨著生長會逐漸消失
翻車魚骨架,展示了翻車魚鰭的結構
翻車魚的尾鰭 被一個圓形的鰭片所取代。身體扁平。正面看過去像一個長長的橢圓。胸鰭小,呈扇形。背鰭和臀鰭較長,展開可超過身長。
成年翻車魚平均長度為1.8米,背鰭到臀鰭長度為2.5米,體重從247至1000公斤不等甚至更重。最大長度為3.3公尺,鰭長4.2公尺,重量高達2300公斤。[ 13] [ 6] [ 14] [ 15] [ 13] [ 16] [ 17] [ 18]
相較於其他魚類,翻車魚的椎骨 更少,相對於身體也更短。[ 19] 雖然翻車魚屬於硬骨魚,但它的身體主要靠一些軟骨 組織來支撐。軟骨較硬骨 更輕,這使得它可以長到其他硬骨魚無法達到的大小。[ 19] [ 20] 翻車魚的牙齒融合成喙狀結構,這使它們無法完全閉合嘴部,它們的咽喉處還有咽頭齒 。[ 18] [ 21]
翻車魚沒有魚鰾 。[ 19] 一些研究表明,就像其他有毒的魨形目一樣,它們內臟器官中同樣聚集著河魨毒素 ,但也有人質疑這一說法。[ 18] [ 22]
鰭
翻車魚的尾鰭隨著演化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塊狀的假尾。假尾是由背鰭與臀鰭匯合形成的,起到了方向舵的作用。假尾上有光滑的齒狀突起以及12個鰭條 ,末端有一些圓形的小骨。[ 23] [ 24] [ 25] [ 26]
翻車魚經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它們突出的背鰭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鯊魚的背鰭。[ 27] 其實,這兩種魚可以通過鰭的運動方式來區分。與大多數魚不同的是,翻車魚通過擺動它的背鰭和臀鰭進行游動,就像划船一樣。[ 28]
皮膚
成年翻車魚的皮膚從棕色到銀灰色或白色都有,有些特定的區域還會有斑點。背部的顏色通常較深,而腹部則較淺,這是一種被稱為反影偽裝 的偽裝方法。翻車魚還能改變皮膚顏色,尤其是在受到攻擊時。[ 6] 翻車魚的皮膚中含有大量網狀膠原蛋白。腹部皮膚可達7.3公分厚,被齒狀突起和一層黏液 所覆蓋,但翻車魚沒有魚鱗 。翻車魚的皮膚像砂紙一樣粗糙,但假尾的皮膚卻較為光滑。[ 19]
翻車魚的皮膚和體內寄生著的寄生蟲 可能超過40種,這讓翻車魚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來去除寄生蟲。[ 6] [ 26] 最常見的翻車魚寄生蟲是一種叫做Accacoelium contortum 的扁形動物 。[ 29]
在溫帶地區,有不少清潔魚生活在漂浮的海藻附近,它們可以清除翻車魚皮膚上的寄生蟲。在熱帶地區,翻車魚則會向珊瑚礁魚類尋求幫助。翻車魚側著身子在水面曬太陽,也能讓海鳥以它皮膚上的寄生蟲為食。人們觀察到某些翻車魚甚至可以躍出水面大約3公尺,而目的顯然是為了清除固著在身體內的寄生蟲。[ 27] [ 30]
分佈與行為
翻車魚的典型泳姿
在水面上曬太陽的翻車魚
翻車魚是世界上所有溫帶和熱帶海洋的原生物種。[ 19] 大西洋 和太平洋 的翻車魚在基因型 上有很大差異,但南北半球個體之間的基因差異很小。[ 31]
雖然早期研究表明翻車魚主要是隨洋流而移動,但有記錄顯示,翻車魚可以每天以3.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游動26公里。[ 25] 而且它們在捕食或躲避捕食者的時候也能快速移动,甚至能垂直躍出水面。一個普遍的誤解是翻車魚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上曬太陽,實際上成年翻車魚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超過200公尺的深處積極狩獵,佔據著海洋中的透光帶 與中層帶 。[ 32]
翻車魚通常生活在溫度高於12 °C的水中,長時間處於12 °C或更低溫度的環境下會導致其迷失方向並最終死亡。[ 32] [ 28] 翻車魚有時會在水面上側著身子游泳,將盡可能多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之下。這或許是一種補充熱能的方法,幫助翻車魚潛入更深更冷的水域中獲取食物。[ 31] [ 33] 不過在較冷的水域中也發現過翻車魚,比如西南英格蘭 的海岸附近,這或許意味著海洋溫度正在上升。[ 34] [ 35] 但鑒於西南英格蘭附近有墨西哥灣暖流 的存在,因此這些翻車魚也有可能是被洋流帶來的。[ 36]
翻車魚通常獨居,但偶爾也會成對出現。[ 19]
進食
基因分析顯示翻車魚的食物來源十分廣泛,主要以小型魚類、魚類幼體、魷魚 和甲殼動物 為食,曾經被認為是翻車魚主要食物來源的水母 和紐鰓樽只佔15%。[ 37] 它們偶爾還會吃大葉藻 。這些食物表明翻車魚會在許多不同的水層捕食,從海面到深水,偶爾還會潛至海床 。[ 6]
生命週期
人工飼養的翻車魚可以活到10年,但人們尚不清楚它們在自然棲息地可以存活多久,它們的增長率也尚未確定。[ 27] 不過,蒙特雷灣水族館 有一條年輕的翻車魚,其體重在15個月內從26公斤增長至399公斤,高度接近1.8公尺。[ 28]
成年翻車魚龐大的體型與厚實的皮膚令許多小型捕食者望而卻步,但年輕的翻車魚卻很容易被藍鰭鮪魚和鯕鰍 所捕食。成年個體亦會被虎鯨 、鯊魚 和海獅 所捕食。[ 19] [ 6] [ 28]
人們對翻車魚的交配行為知之甚少,但是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發現了翻車魚的產卵區。[ 19] 據估計,雌性翻車魚可產下多達3億枚卵,比任何已知的脊椎動物都要多。[ 6] 翻車魚將卵產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 。[ 26]
剛孵化的翻車魚幼體只有2.5公釐長,重量不到1克。之後它們會發育成魚苗,魚苗可以長到原來體型大小的6000萬倍,這可以說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極端的體型變化。[ 25] [ 17] [ 38]
幼年翻車魚有著較大的胸鰭和尾鰭,並且有著成年翻車魚所沒有的刺狀突起,這點類似於他們的近親四齒魨。[ 26] [ 39] 幼年翻車魚為了安全會聚集起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漸漸開始獨居。[ 40]
基因組
2016年,來自中國國家基因庫 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的研究人員與諾貝爾獎得主西德尼·布伦纳 ,對翻車魚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 ,並發現了一些或許可以解釋它快速生長和龐大體型原因的基因。翻車魚與河魨 同屬魨形目,作為魨形目的一員,它亦擁有十分龐大的基因組,包含7.3億對鹼基。對這些數據的分析表明,翻車魚和四齒魨大約在6800萬年前分化,這也證實了其他基於較小數據集的研究結果。[ 41]
與人類的關係
1910年捕獲的翻車魚,重量估計為1600公斤
儘管翻車魚體型巨大,但它們性情溫順,不會對潛水者構成威脅。[ 26] 儘管大翻車魚躍出水面跳到船上確實會構成一些風險,但翻車魚傷人還是十分罕見的。[ 42] 翻車魚常出沒的地方亦是運動潛水的熱門地點。[ 18] 在某些地方翻車魚對潛水員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了。比起游泳者,翻車魚對於划船者來說更危險,因為它的大尺寸和大體重可能會對船隻造成危險。部分地區經常發生與翻車魚的碰撞事故,這可能會對船體、大型船隻的螺旋槳以及其他魚類造成危害。[ 43] [ 26]
翻車鱼主要消費市場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翻車魚的所有部位,從鰭到內臟,都能被用於烹飪 。[ 22] 翻車魚的某些部分亦會被用於傳統醫學 。[ 18] 根據歐洲議會 和歐盟理事會 第853/2004號法規,歐盟 禁止將翻車魚製成漁業產品,因為它們含有對人類健康有害的毒素。[ 8]
翻車魚經常會被流刺網 意外捕獲。在加州,對於使用流刺網的劍魚 漁場來說,其總捕獲量的近30%都是翻車魚。[ 25] 在地中海,意外捕獲翻車魚的情況更為常見,總捕獲量的71%到90%都是翻車魚。[ 22] [ 40]
在世界範圍內,漁場對翻車魚的傷害和意外捕撈是不受管制的。在一些地區,漁民們會割下翻車魚的魚鰭,因為他們認為翻車魚是毫無價值的魚餌竊賊。失去了背鰭和臀鰭的翻車魚會因無法游動而最終死亡。[ 44] 翻車魚還受到漂浮垃圾的威脅,比如像水母一樣的塑料袋。對翻車魚來說,水母是一種常見的獵物。而誤食塑料袋會使翻車魚窒息,或者填滿它的胃讓它挨餓。[ 27]
人們對翻車魚在生物學方面的了解仍然很少,各種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包括對翻車魚數目的空中測量、使用彈出式衛星資料記錄器進行衛星監視、對組織樣本的遺傳分析,以及業餘愛好者們對目擊數據的收集。[ 45] [ 22] [ 45] [ 22] [ 46] 翻車魚數量的減少可能是由於更頻繁的意外捕獲與人類的食用。[ 19]
人工圈養
蒙特雷灣水族館的一條翻車魚,從圖中可以看出翻車魚相較於人類的大小。
由於飼養翻車魚的條件十分獨特和苛刻,翻車魚在水族館中並不常見。不過一些亞洲的水族館會展出翻車魚,尤其是在日本。[ 28] 位於大阪市 的海遊館 是為數不多有翻車魚的水族館之一。據報導,在這家水族館,翻車魚和大型鯨鯊 一樣受歡迎。[ 47] 葡萄牙的里斯本海洋水族館 的主水箱中有翻車魚,西班牙的瓦倫西亞海洋館 也有翻車魚。[ 48] [ 49]
里斯本海洋水族館的翻車魚
位於美國洛杉磯帕洛斯弗迪斯半島的太平洋海洋世界 在1961年之前至少養有一條翻車魚,1964年時又養了一條650公斤的翻車魚,據說這是當時捕獲到的最大的翻車魚。[ 50] [ 51] 1941年,人們捕獲了一條重達1000公斤的翻車魚,並將其送往佛羅里達州聖奧古斯丁附近的一家水族館。[ 52]
因為以前沒有大規模飼養翻車魚的經驗,水族館的工作人員被迫自行摸索捕獲、飼養翻车鱼以及控制寄生蟲的办法。到了1998年,人工飼養翻車魚的各種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翻車魚從此成為了水族館的一大特色。[ 25] 水族館能夠將捕獲到的翻車魚飼養一年以上,當其體重增長到原來的14倍以上時再將其釋放。[ 28]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翻車魚可以學會從桿子的一端或人的手上取食。[ 28] 2008年2月14日,蒙特雷灣水族館 最大的翻車魚因其惡劣的健康狀況被執行安樂死。[ 53]
翻車魚動作笨拙,為了防止它們和缸壁摩擦而受傷,飼養員們會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47] 例如,將翻車魚安置在更小的水箱中,並懸掛一個乙烯基聚合物 製成的簾子,以此將方形魚缸變成圓形。[ 28] 但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提供足夠的空間才是更有效的解決辦法。翻車魚的身長可達3.2公尺,為了容納如此龐大的身軀,水箱必須足夠深。[ 13]
翻車魚還有可能受到其他移動更快、更具攻擊性的魚的威脅。[ 54]
参考来源
^ Liu, J.; Zapfe, G.; Shao, K.-T.; Leis, J.L.; Matsuura, K.; Hardy, G.; Liu, M.; Robertson, R.; Tyler, J. Mola mola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2015, 2015 : e.T190422A97667070.
^ Kyodo.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ncludes ocean sunfish . The Japan Times. 2015-11-19 [2015-11-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2-12).
^ Mola mola . 臺灣魚類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5-11-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1-22) (中文)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翻车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5).
^ World’s heaviest bony fish identified and correctly named . Springer. [2017-12-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01).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Thys, Tierney. Molidae Descriptions and Life History . OceanSunfish.org. [2007-05-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10-22).
^ Freedman, J. A., & Noakes, D. L. G. (2002) Why are there no really big bony fishes? A point-of-view on maximum body size in teleosts and elasmobranchs.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12 (4): 403-416.
^ 8.0 8.1 Regulation (EC) No 853/200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9 April 2004 laying down specific hygiene rules for food of animal origin . Eur-lex.europa.eu. [2010-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11).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7). Species of Mola . FishBase . Version 2007-06.
^ Parenti, Paolo. Family Molidae Bonaparte 1832: molas or ocean sunfish (PDF) . Annotated Checklist of Fishes (Electronic Journal). September 2003, 18 [2012-02-06 ] . ISSN 1545-150X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10-04).
^ Bass, L. Anna; Heidi Dewar; Tierney Thys ; J. Todd. Streelman; Stephen A. Karl.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mong lineages of the ocean sunfish family, Molidae (Tetraodontiformes) (PDF) . Marine Biology. July 2005, 148 (2): 405–414 [2007-06-26 ] . doi:10.1007/s00227-005-0089-z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5-21).
^ Thys, Tierney. Molidae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Evolution) . OceanSunfish.org. [2007-06-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09).
^ 13.0 13.1 13.2 Juliet Rowan. Tropical sunfish visitor as big as a car . The New Zealand Herald. 2006-11-24 [2007-05-08 ] .
^ Watanabe, Y., & Sato, K. (2008). Functional dorsoventral symmetry in relation to lift-based swimming in the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 PLoS One, 3(10), e3446.
^ Nakatsubo, T., Kawachi, M., Mano, N., & Hirose, H. (2007). Estimation of maturation in wild and captive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 Aquaculture Science, 55.
^ McClain, Craig R.; Balk, Meghan A.; Benfield, Mark C.; Branch, Trevor A.; Chen, Catherine; Cosgrove, James; Dove, Alistair D.M.; Gaskins, Lindsay C.; Helm, Rebecca R. Sizing ocean giants: patterns of intraspecific size variation in marine megafauna . PeerJ. 2015-01-13, 3 : e715. ISSN 2167-8359 . PMC 4304853 . PMID 25649000 . doi:10.7717/peerj.715 (英语) .
^ 17.0 17.1 Wood, The Guinness Book of Animal Facts and Feats. Sterling Pub Co Inc. (1983), ISBN 978-0-85112-235-9
^ 18.0 18.1 18.2 18.3 18.4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6). Mola mola . FishBase . Version 2006-03.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Mola mola program - Life History . Large Pelagics Research Lab.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8-19).
^ Adam Summers. No Bones About 'Em . 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2007-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9-27).
^ Bone, Quentin; Moore, Richard. Biology of Fishes . Taylor & Francis US. 2008: 210 . ISBN 978-0203885222 .
^ 22.0 22.1 22.2 22.3 22.4 Thys, Tierney. Ongoing Research . OceanSunfish.org. [2007-06-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7-26).
^ Strange tail of the sunfish .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007-05-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02).
^ Johnson, G. David; Ralf Britz. Leis' Conundrum: Homology of the Clavus of the Ocean Sunfishes. 2. Ontogeny of the Median Fins and Axial Skeleton of Ranzania laevis (Teleostei, Tetraodontiformes, Molidae) . Journal of Morphology. October 2005, 266 (1): 11–21. PMID 15549687 . doi:10.1002/jmor.10242 . We thus conclude that the molid clavus is unequivocally formed by modified elements of the dorsal and anal fin and that the caudal fin is lost in molids.
^ 25.0 25.1 25.2 25.3 25.4 Ocean sunfish . Monterey Bay Aquarium. [2015-11-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McGrouther, Mark.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 Australian Museum Online. 2011-04-06 [2012-02-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5-14).
^ 27.0 27.1 27.2 27.3 Mola (Sunfish)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05-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2-03).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Powell, David C. 21. Pelagic Fishes . A Fascination for Fish: Adventures of an Underwater Pionee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nterey Bay Aquarium. 2001: 270–275 [2007-06-13 ] . ISBN 978-0-520-22366-0 . OCLC 44425533 .
^ Ahuir-Baraja, Ana Elena; Padrós, Francesc; Palacios-Abella, Jose Francisco; Raga, Juan Antonio; Montero, Francisco Esteban. Accacoelium contortum (Trematoda: Accacoeliidae) a trematode living as a monogenean: morph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implications . Parasites & Vectors. 2015-10-15, 8 : 540. ISSN 1756-3305 . PMC 4608113 . PMID 26471059 . doi:10.1186/s13071-015-1162-1 .
^ Thys, Tierney. Help Unravel the Mystery of the Ocean Sunfish . OceanSunfish.org. 2007 [2013-05-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27).
^ 31.0 31.1 Thys, Tierney. Tracking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with 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s in California Waters . OceanSunfish.org. 2003-11-30 [2007-06-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6-30).
^ 32.0 32.1 Mola mola program - Preliminary results . Large Pelagics Research Lab. January 2006.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0).
^ The Biogeography of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Fall 2000 [2008-04-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7-12).
^ Oliver, Mark; agencies. Warm Cornish waters attract new marine life . Guardian.co.uk . 2006-07-25 [2007-05-08 ] .
^ Giant sunfish washed up on Overstrand beach in Norfolk . BBC News Online . 2012-12-10 [2012-12-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5-14).
^ Ocean Sunfis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laucus, British Marine Life Study Society
^ Sousa, Lara L.; Xavier, Raquel; Costa, Vânia; Humphries, Nicolas E.; Trueman, Clive; Rosa, Rui; Sims, David W.; Queiroz, Nuno. DNA barcoding identifies a cosmopolitan diet in the ocean sunfish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07-04, 6 (1): 28762. Bibcode:2016NatSR...628762S . PMC 4931451 . PMID 27373803 . doi:10.1038/srep28762 .
^ Kooijman, S. A. L. M., & Lika, K. (2013). Resource allocation to reproduction in animals. Am. Nat. subm, 2(06).
^ Fishes of the Gulf of Maine. The Ocean Sunfishes or Headfishes . Fishes of the Gulf of Maine. [2007-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4-17).
^ 40.0 40.1 Tierney Thys . Swim with giant sunfish in the open ocean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Monterey,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February 2003 [2007-05-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8-26).
^ Pan H, Yu H, Ravi V, et al. The genome of the largest bony fish, ocean sunfish (Mola mola ),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fast growth rate . GigaScience. 2016-09-09, 5 (1): 36. PMC 5016917 . PMID 27609345 . doi:10.1186/s13742-016-0144-3 .
^ Boy struck by giant tropical fish . BBC. 2005-08-28 [2008-04-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11-08).
^ Lulham, Amanda. Giant sunfish alarm crews .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12-23 [2007-06-1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6-12).
^ Thys, Tierney. Present Fishery/Conservation . Large Pelagics Lab.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0).
^ 45.0 45.1 Current Research . Large Pelagics Research Lab.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0).
^ Have you seen a Mola ?? . Large Pelagics Research Lab.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9-01).
^ 47.0 47.1 Main Creature in Kaiyukan . Osaka Kaiyukan Aquarium. [2007-06-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5-28).
^ Sunfish . Oceanario. [2009-04-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11-24).
^ Sunfish at Oceanogràfic . Oceanogràfic. [2010-08-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12-30).
^ Caldwell, David K.; Brown, David H. Notes on killer whales . Bulletin of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1964, 63 (3): 137.
^ Los Angeles Times - Jun 15, 1964. p.3
^ The Miami News, March 16, 1941, p. 5-C
^ Aquarium Euthanizes Its Largest Ocean Sunfish . KSBW. 2008-02-14 [2008-12-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13).
^ Life in the slow lane . Monterey Bay Aquarium. [2010-10-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12-28).
外部連結
研究與信息
圖像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