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鹿鳴館

鹿鳴館
鹿鳴館/ろくめいかん
词源詩經/鹿鳴[*]
概要
状态已拆除
類型洋樓俱乐部屋[*]
用途國賓館 · 社交場所
所屬國家/地區 大日本帝国
地點東京府麴町區内山下町薩摩藩邸跡地
(今東京都千代田區內幸町1-1)
坐标35°40′18″N 139°45′28″E / 35.671804°N 139.757792°E / 35.671804; 139.757792
启用1883年7月7日
关闭1940年
管理者宫内省
技术细节
层数2層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喬賽亞·康德
地圖
地图

鹿鳴館(日语:鹿鳴館ろくめいかん Rokumeikan */?),是明治時代日本華族接待外國國賓的宴會場所,名称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位於現今東京都千代田區内幸町

历史

本館由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Josiah Conder)設計,建成於1883年,當時日本甫開始認識與崇敬西方,正盛行歐化主義,目的就是要以歐洲為範本,因此大肆建築洋樓,把日本轉變成現代文明國家,這將有利於不平等條約重新談判。以鹿鳴館為中心的親歐美外交政策被稱為鹿鳴館外交,而明治10年左右的時期也被稱「鹿鳴館時代」。

不過到明治後半期日本本土改革已經有所起色,因日本內民族主義與保守派反對過分歐化主義,而鹿鳴館外交於1897年,也因井上馨過份屈節而被逼辭職宣告失敗,不過隨著實際上的國力提升,不平等條約不久後果真在1899年最終取消,此後實務上歐式鹿鳴館的重要性確實是日漸減少的。鹿鳴館在1890年被出售給日本的貴族,另外與當時很多西式建築一樣,未有加以考量耐震的問題,故水土不服而在1894年明治東京地震中嚴重破壞,1897年後成為華族會館,退出政治舞台。

1940年(昭和15年),以浪費土地不經濟為由被拆毀。1945年設立「鹿鳴館跡」紀念碑。原址現今為日比谷U-1大樓日语日比谷U-1ビル

參考

  • Finn, Dallas. "Reassessing the Rokumeikan." From Challenging past and present: the metamorphosis of nineteenth-century Japanese art, edited by Ellen P. Conan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