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腭音(Alveolo-palatal consonant)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按被动发音部位分类的说法,也叫前硬腭音;按主动发音部位分类,则称为舌面前音之一類。
龈腭音發音部位在舌冠与舌面之间,发音时舌面前部上升,趨向硬腭的位置上,接近硬腭前部。在国际音标中的位置大體相當於列在“Palatal”這一欄下的發音或者舌面更靠近硬腭前部的位置上的發音,在漢語普通話中,表現為j-,q-,x-這樣的發音部位。[1]
國際音標
塞音、鼻音及邊音
在漢藏語系語音學範疇裡,不時都會用到齦腭音的塞音(ȶ, ȡ)、鼻音(ȵ)和邊音(ȴ)。這些符號曾被建議加進擴展版的IPA,但未被IPA所承認。若以標準IPA來標示,這些語音一般都只會簡單地標示為腭音或腭音輔音。
在波蘭語裡的鼻輔音ń亦被認為比較接近齦腭鼻音,儘管日常分類都被歸納為硬腭鼻音。此外,多種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的硬腭音,從其發音部位來說,其實亦較接近齦腭音。
現時,以上四個輔音符號均已收錄於Unicode內。
參見
注譯
參考文獻
-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
|
---|
肺部气流音
|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
| |
圖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