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M55自走炮

M55自走炮
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
美國軍械博物館中展出的M55自走炮
类型自走炮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52-1970年代
使用方 美国
 西德
 比利时
 土耳其
 西班牙
 中華民國(租借12門[1])
参与战争/衝突八二三炮戰
越南戰爭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1951年
生产商太平洋车辆制造厂
生产日期1952年8月-1955年4月
制造数量550辆
衍生型M53自走炮日语M53 155mm自走砲
T162自走炮
基本规格
重量44公噸(97,000英磅)
长度7.91米(311英寸)
宽度358.1米(14,100英寸)
高度2.4米(94英寸)
操作人数6人

装甲軋壓均質裝甲
最厚處25毫米
主武器155毫米M45加農炮(M53)
備彈30發
203毫米M47榴彈炮(M55)
備彈10發
副武器M2白朗寧重機槍
備彈900發
发动机大陸AV-1790-5B引擎
810馬力(總輸出)
704馬力(淨輸出)
功率/重量16马力/吨
变速艾利森CD-850-4A
悬挂扭力桿
底盘高度47厘米(19英寸)
燃料容量1440升
作战范围240公里(150英里)
速度35英里每小時(56公里每小時)

M55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英語:8 inch Self-Propelled Howitzer M55)是美國冷战初期的一款自行榴弹炮,以M47巴頓的底盘为基础研制。原型车于1952年问世,但直到1955年才正式投产[2]。M55和M53 155毫米自行加农炮为同一系列,共同服役于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参与了包括金门炮战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战斗。1963年起,M55逐渐被具有空运能力的M110自行榴弹炮取代[3],共生产约550辆。

开发历史

二战结束时,美国陆军列装有一系列不同底盘的自行榴弹炮(如M7M12M37M40等),在日益落后的同时也为后勤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1946年7月,美國军械研发部陆军经过商讨,决定研发一款新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取代二战设计,必须尽可能和新型中型坦克共用动力悬挂系统[4]。1950年4月,太平洋车辆制造厂受约生产一种以M47巴頓为底盘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次年4月又追加一款203毫米衍生型,分别命名为T97和T108自行榴弹炮[4]

鉴于朝鲜战争需求急切,美国陆军决定于1952年生产30辆T97和70辆T108,但一如同时期的M47巴頓M103重型坦克[5],匆忙的投产使得T97和T108在试验中故障丛生,不得不进行旷日持久的修改工程[2],同时引入新研制的M48巴頓坦克的零部件。1955年,两种样车正式定型为M53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M55 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列装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2]

设计特点

放下车体驻锄的M53(左)和M55自行火炮(右)。

M55自行榴弹炮继承了M47中型坦克的行走机构,将动力室和战斗室位置对调,引擎和驱动轮置於車體前方,诱导轮位于车体后方,与负重轮平齐,为车体后部增加空间。早期型使用M47的AV-1790-5B发动机和CD-850-4传动箱,后期升级为M48的AV-1790-7B发动机和CD-850-4B传动箱,但始终保留M47宽23英寸的履带[6]。车体后部设有驻锄,开火时放下以承受大口径榴弹炮的后坐力

车体后部的空间装有一个有限旋转的液压驱动炮塔,射界為左右各30度。包括驾驶员在内的所有6名车组成员均位于炮塔中,这一布局的装甲车辆屈指可数,而M53/M55更是唯二成功投产的型号[註 1]。驾驶员位于炮塔左前方,头顶设有舱盖和四具观瞄镜,早期型像M47一样使用操纵杆,后期型则改用与M48类似的方向盘驾驶车辆[6];车长位于炮塔右侧,指挥塔上有一挺勃朗宁M2高射机枪;炮手紧挨车长位于车体右前方,间接射击时使用M149全景镜和T27方位指示器,直瞄时则使用M159炮瞄镜。剩余3名成员为装填手,位于炮塔后部。炮塔两侧设有两段式舱门,炮塔后部也有大型上下开启式舱门,方便补给和上下车。M55采用轧压均质装甲,最厚處25毫米,能防护轻武器和破片杀伤。全车具有三防系统英语CBRN_defense,可于核战争环境下运用。

主武器为一門25倍径203毫米(8.0英寸)M47榴彈炮,是二战时期M43自行火炮所用的M1榴彈炮的轻量现代化版,早期原型车带有炮口制退器,但量产型号没有保留。最大俯仰角为-5~+65度,最大射程16,008碼(14,638米)[7]。除了二战时期的M106榴弹等弹种外,还可发射M246毒气弹。M55带有半自动输弹机,射速為每1~2分鐘一發[6][8]。全车可携带10发弹药,弹药架位于炮塔内部两侧。

实战运用

M55自行火炮的主要用户是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从1952年一直服役至1970年代初,并于60年代提供给西德聯邦國防軍[9]。美国的M55退役后用于出口,最初的客户为比利时土耳其也获得了159辆[10]。不久比利时又将退役的M55廉价售予西班牙,后者继续运用至80年代。

蔣經國監督M55自走炮登陸金門。

战役开始前的1957年,中華民國国防部部长俞大維曾三次赴美商谈引进八吋炮事宜,希望将其部署于金门加强防御,但都被美方以政治制衡为目的予以拒绝[11]。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大规模炮击金門島金门炮战爆发。为增强金门守军的反击能力,美国于9月5日批准向中華民國以租借形式提供6辆M55自行火炮。这6辆M55来自駐沖繩美軍海军陆战队第3师英语3rd_Marine_Division_(United_States),转交国军第1军第607炮兵营使用[12]。在一周的适应训练后,第607炮兵营随火炮经由代号“轰雷计划”的运输行动分两批于9月18日和9月21日从臺灣运至金门[13],部署于東堡、面前山和内洋一带,一般每次出动两辆[14]

9月26日,金门守军首次将M55投入实战[13],初期目标为围头、小嶝岛大嶝岛解放军前线炮兵阵地,后逐渐延伸至厦门港口等,交战中有1辆M55被反炮兵火力直击摧毁[14]。M55的出现扭转了国军单发投射质量的劣势[註 2],对解放军炮兵构成了一定威胁,但关于M55的确切战果,交战双方说法不一[11][12]。1959年,美国收回了包括被击毁在内全部6辆M55自行火炮,作为交换提供了36门拖曳式M1榴彈炮[13]

越南战争

1968年,美国舰队陆战队英语Fleet Marine Force第3炮兵中队的M55正向峴港機場附近的目标射击。

美军从1952年8月开始列装首批M55自行火炮(当时仍称T108),至1956年全部接收完毕[2]。M53/M55以1:1的比例取代了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中所有老式155毫米等级自行火炮。以越战时期海军陆战队编制为例,每个炮兵排一般装备2辆M55,每个炮兵中队由三个炮兵排组成,共6辆M55。炮兵中队隶属海军陆战队师,为步兵提供曲射火力支援。此外,舰队陆战队英语Fleet Marine Force直属炮兵部队也装备包括M55在内的自行火炮,供一般支援和加强火力用[16]。1956年初,美国陆军将所有的M53升级为M55,但陆战队继续混用。

1967年,M55自行火炮随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第3海军陆战队师英语3rd_Marine_Division_(United_States)被再部署于越南战场,分别投入峴港機場溪生战役的战斗中[17]。1968年5月,美军展开代号“鼓火II(英語:Drumfire II)”的大规模炮击攻势,第3陆战队师辖第12炮兵中队的4辆M55自行火炮参与了对越南-老挝边境目标的打击,三天内共执行射击任务59次,发射炮弹1,002发[18]。第1陆战队师辖第11炮兵中队则主要负责应对越共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英语BM-21 Grad140毫米自行火箭炮英语BM-14峴港機場的袭扰,一般在前线观察哨的指引下,从越军有效射程(8,000米-12,000米)外对目标实施纵深打击[8]。同年6月,舰队陆战队英语Fleet Marine Force直属第1炮兵中队的M55参与“雷神行动(英語:Operation Thor)”,对17度線越南人民军的防御堡垒进行地毯式轰炸,协助摧毁了789个高炮阵地、179个炮兵阵地、143座碉堡、9个地空导弹阵地以及大量车辆和建筑等[19]

随着越战的发展,便于灵活部署的空运能力相比应对核战的三防能力英语CBRN_defense更符合美军的战术方针,而这正是设计于全面核战争背景下的M55不具备的。1968年起,缺少三防但可用运输机空运的M110自走炮开始部署于越南战场,逐渐取代了M55自行火炮。耐人寻味的是,冷战结束后,M110最终又再次被具有三防能力的M109自走砲所取代。

衍生型号

  • M53:和M55同时研发,安装155毫米M46加农炮。
  • M55E1:改善动力装置,采用带有燃油喷射裝置的AV-1790-8发动机和CD-850-5传动箱;车尾舱门改为左右开合。仅生产2辆样车。
  • T162:重火力实验型,采用长达60倍径的175毫米加农炮。为了适应额外的重量,加强了车体和悬挂系统,使用M48坦克的28英寸宽履带、1000马力的AV-1790-6发动机和XT-1400-3传动箱[20]。仅生产3辆样车。其火炮定型后安装于M107自走炮上。

参见

注释

  1. ^ 另一款为以M41轻型坦克为底盘,结构基本相同的105毫米M52自行榴弹炮。
  2. ^ 当时解放军炮兵团主力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ML-20 152毫米榴弹炮英语152_mm_howitzer-gun_M1937_(ML-20)56式152毫米榴弹炮英语152_mm_howitzer_M1943_(D-1)、缴获的M1 155毫米榴弹炮英语M114 155 mm howitzer,以及铁道列车炮兵团装备的130毫米B-13舰炮英语130_mm/50_B13_Pattern_1936,单发榴弹最大装药6千克;而M55发射的M106榴弹单发装药16.5千克,并使用近炸引信增加杀伤半径[15]

參考資料

引用

  1. ^ 八二三砲戰60週年(六)轟雷、鴻運計畫 陸戰隊成功運補8吋砲. ETtoday新聞雲.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2. ^ 2.0 2.1 2.2 2.3 Hunnicutt 2015,第256頁.
  3. ^ Hunnicutt 1995,第223頁.
  4. ^ 4.0 4.1 Hunnicutt 2015,第255頁.
  5. ^ Hunnicutt 2015,第55頁.
  6. ^ 6.0 6.1 6.2 Hunnicutt 2015,第257頁.
  7. ^ Hunnicutt 2015,第459頁.
  8. ^ 8.0 8.1 Shulimson 2015,第730頁.
  9. ^ Blume 2012,第30頁.
  10. ^ Turkish Army Land Forces military equipment and vehicles of Turkey. Army Recognition. 2010-04-15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8) (英国英语). 
  11. ^ 11.0 11.1 沈卫平 2004,第第十二章頁.
  12. ^ 12.0 12.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第294頁.
  13. ^ 13.0 13.1 13.2 田立仁; 張之維. 八二三台海戰役五十年記(1958-2008). 2011-04-15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60砲. 八吋自走榴參戰士兵口述歷史. 2014-03-16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中文(臺灣)). 
  15. ^ TM 43-0001-28-3 1981,第3-18頁.
  16. ^ Shulimson 2015,第540頁.
  17. ^ Shulimson 2015,第533頁.
  18. ^ Shulimson 2015,第544頁.
  19. ^ Shulimson 2015,第548頁.
  20. ^ Hunnicutt 2015,第446頁.

文献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