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戶城(日语:九戸城/くのへじょう Kunohejō */?),又稱為白鳥城(日语:白鳥城/しらとりじょう Shiratorijō */?)、福岡城(日语:福岡城/ふくおかじょう Fukuokajō */?)、宮野城(日语:宮野城/みやのじょう Miyanojō */?),是位於日本岩手縣二戶市福岡字城之內的城跡[1],原本是平山城[2],為日本國史跡[3],整體面積達36萬平方米[4],指定範圍則佔其中的211,911平方米[5]。
規模
九戶城位處福岡盆地的中央,東西寬850米,南北長650米[6],東面是貓淵川,南面是浪打峠,西面是馬淵川,北面則是白鳥川[1],地處相對高度達105至135米的河階,從東至西按順序是三之丸、本丸、二之丸、石澤館(外館)和若狹館,其中三之丸建於相對高度為105米至110米的中町段丘,其他則位處福岡段丘,南面隔着深田堀是松之丸和在府小路,推測是由南部信直在後來增建而成[7][8]。
本丸位於九戶城的西北部,《角川日本地名大辭典》稱其東西寬120米,南北長80米,《日本城郭大系》則相反,除了懸崖部分外,全體由包括石垣在內的土壘和空堀所包圍,南面尤其堅固,除了折歪的石垣外,西南部分也曾經建有櫓,另外亦有如入口的隅欠,東面則有邊長10米的方形追手門,也有水井遺跡,過去該處可能是堀。本丸東面和南面是二之丸,面積約為本丸的兩倍,整體由土壘所包圍,東南部曾經是設有土橋的大手門,東北部則是搦手門遺址,與本丸之間隔着堀曾經建有腰郭。本丸西面是三之丸,現在是住宅地區,與本丸之間曾經建有堀。此外,石澤館又稱外館,與若狹館同為支援用城郭,松之丸則據傳是南部信直居館的所在地,北面是深田堀,南面是久府坂堀,東面隔着堀是曾經建有武家屋敷的在府小路,東西寬約180米,南北長約150米,東面和南面是土壘,東南面附近是正門遺址,北面則是搦手門遺址[6][8]。
歷史
九戶城的築城者誰屬存在爭議,首先由於九戶城又稱作白鳥城,因此有說法認為曾經是安倍賴時之子安倍則任的居城,對此《日本城郭大系》稱此說法沒有根據[8],另一方面《日本城郭全集》則稱是安倍行任[9]。其次,《岩手縣史》和《二戶郡和九戶郡古城館址考》根據一戶町的實相寺古文書,推測是由九戶政實的高祖九戶光政在明應年間(1492年至1501年)建成[8],二戶市採納此說法[4]。最後,根據《奧南舊指錄》和《南部根元記》的記載,九戶城源於政實在永祿11年(1568年)在奪回鹿角郡一戰中建功,獲賜福岡一帶而來,《日本城郭大系》和《日本城郭全集》均採納此說法[8][9]。
天正18年(1590年),信直奉豐臣秀吉之命下令政實出兵至津輕,但是政實拒絕,其後豐臣軍與伊達政宗在同年8月攻陷九戶城,堀尾吉晴取下750個人頭而獲秀吉加賞。儘管如此,政實在翌年的年賀出仕依然沒有現身於三戶,政實在同年3月聯合櫛引清長和七戶家國等人引發九戶政實之亂。6月15日(1591年8月4日),淺野長政下令八戶氏攻擊政實,豐臣秀次等人也前往當地平亂,船越氏等在奧州仕置中獲安堵的土豪也支援豐臣軍[7]。同年9月2日(10月19日),淺野長政、蒲生氏鄉、堀尾吉晴和井伊直政等人率軍進攻九戶城[10],總數達六萬,相對地九戶城僅有五千守軍,然而久攻不下的豐臣軍在9月4日(10月21日)以九戶氏的菩提寺長興寺的和尚薩天為使者,在信中稱讚政實的武勇,又承諾不會殺害女性和兒童來勸降,最後政實投降,九戶城卻遭到屠城,政實則在三迫(現宮城縣栗原市)被斬首[11]。
其後,九戶城由淺野長政或蒲生氏鄉進行修建[10][2],同年12月信直也從三戶城轉移至九戶城,將其改稱為福岡城,並且以其作為主城直至盛岡城建成為止[7]。信直死後,南部利直則曾經以其子南部經直為九戶城的城代。寬永11年或13年(1634年或1636年),九戶城被廢城[7][2]。1935年6月7日,九戶城跡獲指定為日本國史跡[3],史跡環境整備事業則始於1989年,1995年時在二之丸大手門附近發現十數副無頭人骨,由於人骨有無數的傷痕,在2008年經過東北大學醫學部的調查,推測是當時屠城的受害者[12]。2017年4月6日,九戶城獲日本城郭協會選為續日本100名城[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