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字幼宰,東漢荊州南郡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
生平
董和的祖先是益州境内的巴郡江州人。東漢末年,董和举家西遷,离开南郡来到益州,益州牧劉璋全他為牛鞞長,後再任江原長、成都令等職位。當時蜀地因富裕豐實,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侯爵的服飾、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傾家蕩產都要辦好。董和有意推行儉樸風氣,親自帶頭節儉,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踰矩犯上,令當地風氣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
後來縣中豪強害怕董和的嚴厲,說服劉璋調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當董和要走時,官吏、老弱等數千人都相攜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劉璋便准董和再留任兩年。兩年後,還遷為益州太守。董和與当地的蠻族辦事时,都以真誠之心對待,南土之人都愛戴、信任他。
214年,劉備入主蜀地,徵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一起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府之事,兩人相交甚歡。董和為官二十多年,到死時,家中無餘財。
特徵
董和為官清廉,如推行儉樸風氣,令蜀地奢侈風氣有所改善。甚至到死時都無多餘之財。
而且受人愛戴,因其而真誠待人,不止蜀人,連蠻族都愛戴、信任他。
家庭
子
評價
《三國志》評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劉巴履清尚之節,馬良貞實,稱為令士,陳震忠恪,老而益篤,董允匡主,義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
諸葛亮為丞相時,常對群下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董和傳》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三國志·卷39》,出自陳壽《三國志》
-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